董事信披违规,存储产品深陷“颗粒门”,海康威视市值蒸发900亿
作者 | 花朵财经研究院
ID | F-Finance
||
不诚信的阴影笼罩着这支白马股。
近日,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海康威视,证券代码:002415.SZ)公告称,董事龚虹嘉、胡扬忠在增减持股份过程中信息披露违规,被浙江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连续多年现金分红的创业板龙头,实控人背景雄厚,怎么看都是一支大白马股。按理说不应该出现通知中所描述的低级错误。
或者说,这个错误,并不“低级”。
1
海康威视:“同学情”创造的安防霸主
公开资料显示,龚虹嘉于1965年出生,系中国香港永久居民。
在科技投资界,龚虹嘉也被誉为“中国的孙正义”。
除海康威视外,龚虹嘉还分别担任A股另外两家上市公司中源协和(600645)和富瀚微(300613)的股东,并分别出任董事长和董事一职。
龚虹嘉和海康威视的关系,还得追溯到2001年。
现任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副董事长龚虹嘉、董事总经理胡扬忠,被外界称为“海康创始三剑客”。
三人合伙创业,还因一段华科大同学情而来。
海康威视的创始人陈宗年、胡扬忠等均是龚虹嘉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老同学,彼此熟悉。
2001年的龚虹嘉,在投资界已经小有名气。当两位老同学找到他,希望他帮忙时,身边几乎没人看好海康威视的项目。一则此前几个人均在国企做研究,毫无创业经验可言;二则他们的家人均不支持在互联网泡沫已经破裂的时候,扔掉国企铁饭碗,白手起家。
同学情谊打动了龚虹嘉。一开始,他只是抱着“帮帮老同学”的简单目的,做起了天使投资人,并未曾畅想过有一天海康威视会走得如此之远。
2001年11月,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作为天使投资人,龚虹嘉向海康威视投资了245万元。
2010年5月28日,龚虹嘉作为公司副董事长在深交所敲钟。
因他长情持有海康威视达十几年之久,投资收获600多亿,获益高达2万倍!
作为海康威视“三剑客”之一的老同学胡扬忠,在资本运作上,紧跟龚虹嘉的步伐。
数据显示,两人在多次与海康威视相关的投融资过程中,保持步调一致。
正是借助他们在海康威视的股权,二人双双登上福布斯的2019年《中国400富豪榜》。
2019年度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榜单中,龚虹嘉身家超600亿排名26,胡扬忠身家超100亿排名265。
经历高管时刻之后,这对兄弟又站到了一起。
2018年12月起,龚虹嘉同时任中源协和董事长。因此,在2020年3月16日,中源协和也发布了关于公司董事长龚虹嘉受到证监会处罚的决定。
2016年4月起,龚虹嘉同时担任富瀚微董事一职。2017年2月,富瀚微登陆创业板。因此,富瀚微在龚虹嘉被处罚后,也对外发布公告,称董事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结案告知书》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浙江监管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
不过,富瀚微在公告中强调“本次事项系针对龚虹嘉先生个人,与富瀚微及富瀚微其他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无关,不会影响富瀚微正常生产经营。”
2
为何被罚?都是股权激励惹的祸?一字之差抢激励
我们现在看到的处罚公告,只是一个结果。
其实,证监会真实开始对两位高管进行调查,还是去年的11月11日。
也就是说,这次处罚针对的违规信披行为,是在去年的11月之前发生的。
根据龚虹嘉担任董事长的中源协和公告显示的信息,龚虹嘉被处罚,原因是海康威视的股权激励方案出了问题。
我们都知道,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是刺激员工、中层和管理层拓展业务,创造营收的有利武器。
既然是股权激励,那就需要实现具体的财务目标,才能施行股权激励措施。
高管受罚,就是倒在了2018年限制性股票计划设定的过程中。
2018年8月,海康威视董事会、监事会审议通过了《2018年限制性股票计划(草案)及摘要》,根据该股权激励计划显示,限制性股票解锁需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解锁时点前一年度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20%,且不低于标杆公司前一年度75分位水平;
第二,解锁时点前一年度较授予前一年复合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20%,且不低于标杆公司同期75分位增长率水平;
第三,在限制性股票锁定期内,解锁时点前一年的经济增加值(EVA)需较上一年度有所增长,且高于授予前一年的EVA。
到2020年2月28日,海康威视再次发布公告,宣布修订上述业绩考核指标,拟将“解锁时点前一年度相比授予时点前一年度的复合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20%,且不低于标杆公司同期75分位增长率水平”
修改为:
“解锁时点前一年度相比授予时点前一年度的复合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20%,或不低于标杆公司同期75分位增长率水平”。
“且”和“或”的细微差别,就是管理层能否获得股权激励的关键。
修改之后,历史比较值和标杆公司同期比较值中有一个满足,当次解锁期的公司业绩考核指标即视为满足。